跳到主要內容區

建立師生之間連結 公開16年教學「心法」

【教發中心提供】為增進跨領域教學力,中山大學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邀請台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卡艾瑋主講「Teaching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box」,卡艾瑋從一開始的傳統教學,透過不斷地嘗試與創新,將過去紮實硬底子的基礎課程進化為跨領域創新課程,顛覆眾人對於土木工程學的既定印象,帶領學生找到箇中新意。

卡艾瑋以破題法開頭,分享學生在課堂上的「降龍18招」,各種坐姿代表著同學的專心度以及參與度,有人腰桿直挺挺,有人帶食物啃炸雞、玩手機,睡覺不打緊,更厲害的是「隱身術」,不見其人不聞其聲。現場不少老師分享課堂上最想看見學生的反應,最後集結出一個相同點:希望課堂多一點討論和舉手發問。卡艾瑋認為在課堂建立起師生之間的連結,是提升教學績效最好的方法,因此以討論、發言為出發,課堂會更活潑有朝氣,學生學習的效果也更加分。

超過16年的教學生涯中,卡艾瑋前8年的教學目標是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為主,以1個班級、1堂課為主體,直到8年前配合系上教學課程的進化與改變,教學目標不再是以班級為單位,而是一個階段性的學習為主要考量,希望能達到learning by doing的目標。大一分組實作,測驗學生設計的小房屋是否耐震,卡艾瑋告訴學生「寧可在學校傾倒,也不要再你出了校門後翻覆」,這樣的做中學、學中做,實現了學生對於知識的探索,更提升了學習的成效。

卡艾瑋以台大土木系課群為例子,大一時以基礎課程(Cornerstone)為主,大二之後即迎來核心課程(Keystone),大三則是總整合課程(Capstone),人數也從大班教學改為小班制,學生根據喜好選擇不同的核心課程,在各核心課程中完成實作。過去也和實踐建築系學生合作完成橋樑的設計,除了能有一定載重之外,能將橋樑完全開啟更是一大特點,除了跨校的交流之外,更讓學生自土木和建築兩個專業領域中,切磋不同的火花;大三的Capstone課程邀請業師在學期進行時就加入參予指導,溪頭實驗林中的ㄧ座步行橋就是在學生、老師、業師的通力合作下完成的,從過去提案無法通過到完成作品的歷程,這是課堂紙上談兵學不到的經驗。

在課堂講授理論時,卡艾瑋傾向使用2種不同風格的講義,除了讓學生帶回家的講義外,他更喜歡發「學習單」,上課時寫、下課時要再繳回。卡老師認為動手寫,大腦也跟著動起來,有在思考的學習才是有效率。走過了2個8年,卡艾瑋在教學路上累積豐富心得,或許教學方式不同,教學模式也會改變,不變的是對教學那顆求新、求變、效率的心,也是他在成為老師之後的每一天所抱持的教學理念。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