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學敘事到調查報導 房慧真採訪心法大公開

發佈日期: 2019-05-08
【文學院提供】入行8年採訪依舊害羞的房慧真,如何完成從中文博士到調查記者的華麗轉身?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與中文系西灣樂讀計畫團隊舉辦「報導文學寫作工作坊」,邀請非盈利網絡媒體《報導者》記者房慧真以「進入田野描摹的技藝—談文學敘事的跨界可能」為題,為學生提供許多人物訪談的心法,以及進入田野進行調查報導的經驗。

房慧真認為,高達約七成的拒訪率說明一般民眾對記者是有心防的。她提到,自己讀完中文博士才進入《壹週刊》,不同於自己身邊許多同事在國、高中時便立定志向當記者,正因為她半路出家,沒有經過長期的媒體專業訓練,「還沒有把記者咄咄逼人的鎧甲穿上」,反而更容易被受訪者接受。房慧真鼓勵學生不必擔心自己沒有頭銜會被拒絕,「有時候採訪者的生澀反而能成為打開受訪者心房的利器」。

「文字真正的競爭者是影片和電視劇」,房慧真表示,記者應該把自己的眼睛當成攝影機,用畫面帶出人物的性格,而非使用過多形容詞。她會跟隨受訪者到住處或是工作場合觀察,畫面中的不和諧往往能成為擊中讀者的「刺點」。房慧真舉環保律師詹順貴為例,開庭時其他律師手提常見的黑色漆皮公事包,方方正正、有稜有角,房慧真觀察詹順貴卻身背綠色登山背包,這就是刺點,讓人物頓時有了一種江湖草莽氣質。

房慧真從人物採訪到田野調查報導的轉型是從「新屋大火週年報導」開始的,她認為冷靜中立,不控訴,反而能引發大眾的關注。例如大火中唯一的倖存者,在火場中已感覺煙塵與熱度逼近臨界點,但消防隊同條水線的帶隊學長卻表示等候場外指揮官指示,藉此提醒大家要關注「灰色地帶」,弱者之間也有欺壓。而房慧真報導「高雄林園石化污染」的過程中,讀了上千頁中油回饋金的資料,用「笨功夫」,牽出繁雜資料背後堅實的事實。

中文系助理教授吳孟謙表示,房慧真提到自己過去在中文系的文學與學術訓練,對她後來從事新聞書寫是非常重要的資源,這一點給予學生很大的啟發,證明跨領域的學習並非浪費時間,反而能夠幫助自己走出一條獨特的道路。也希望藉此工作坊讓學生走進田野、觀察生活,以提高在地關懷,並達到讓「文學」與「生活」密切結合的目標。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