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影音》全台約會暴力每小時7件 愛情反恐CSI守則教應變

公告單位: 2018-12-04
 
【資深校園記者劉岱宜採訪報導】曾幾何時,浪漫的戀情竟成了噩夢般地的拳腳相向?國立中山大學學生事務處諮職組邀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博士于正君心理師,分享如何應對愛情關係中的親密暴力。于正君指出,愛情中的親密暴力讓人窒息,需如打仗一般小心應對,才能重建健康的兩人關係。
 
「在我演講的這一小時內,全台已經有6、7件約會暴力發生!」于正君表示,根據中華心理衛生協會調查,59%的大專青年都遭受過約會暴力。案件從2005年的4萬659件到2015年的6萬1947件,十年來成長1.5倍之多,而其中又以精神暴力占大多數,且機率隨著交往、同居時間提高。他深入分析後發現,在大學生的案件中,暴力往往是雙向的,受暴者同時也是施暴者,且不因性別而有所不同,男女都有可能是受害者。「像我高中同班女同學,就是一個親密暴力受害者」,于正君說,「兩年來分分合合,朋友們勸好多次,但她就是不肯分手。」
 
于正君也強調,親密暴力的範疇廣,從言語辱罵、過度檢查line或FB等通聯訊息、規定伴侶穿著、限制人身自由與交友圈,到違反當事人意願的強迫性行為,都算是親密暴力。于正君說,受害者幾乎不會尋找正式的管道或資源求助,「那時他(男友)直接把我同學架在牆上毆打,打到她眼眶周圍都瘀血了,卻她仍不肯讓我報警。」
 
「在親密關係中,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于正君說,爭執發生時,要謹記愛情反恐的CSI守則:Consult尋求商談與協助;Safety確保自己安全;Implement要求對方履行改善的承諾。一切安全為上,避免以言語刺激對方,積極尋求協助。「有時候我們希望幫助他們,但受害者就是不肯說。」加上外人往往會譴責被害人,像是「你為什麼會看上這種人」、「為什麼不早點離開加害者」等等,但指責反而讓受害者更加害懼怕外界眼光,選擇沉默。
 
為何被傷得這麼重,卻仍不離開?「留下的理由很簡單,就只是還有那麼一點愛。」于正君無奈地表示,在暴力背後,受害者往往也背負著另一伴給予自己的罪惡感,認為是不是因為付出的不夠多,或自己做錯了什麼?因為還想挽留,受害者會盡量合理化暴力的藉口。而在每次肢體衝突後,施暴者往往也會悔過、道歉、用金錢或禮物盡其所能地哄勸、討好被害者。「送娃娃、寵物狗、公仔等,在我那名高中同學的家裡,堆滿了男友送她的各種禮物。」但只要衝突發生,暴力仍會重演,形成惡性循環。
 
「其實在施暴的當下,他也是痛苦的。」于正君進一步剖析,施暴者可能因為童年的受暴經驗,或長期缺乏關愛,才會發展出暴力行為。「這可能是他們唯一所知、表達憤怒的方式。」有時施暴的一方,在社會地位上較邊緣,伴侶是滿足社交關係的唯一方式,若將大部分心力都放在對方身上,往往會因無法承受衝突而崩潰。
 
「最後我的高中同學和她男友是在警局前面分手的。」于正君回憶,當時他們在不遠處盯著這對昔日戀人,以防萬一。「每段關係不必然都會走到這一步,但要和危險情人和平分手,一定要有萬全的措施,就像打仗一樣,需要先沙盤推演。」包括安全的地點和時間、知會朋友外出地點、盡量委婉地表達分手理由等等。
 
多倫多大學教授Spike Lee和Norbert Schwarz 研究發現,多達三分之二的伴侶吵架都只是發洩情緒,而非解決問題。所有穩固的愛情,無不是經過兩個人磕磕絆絆,才得以走到今天。于正君也提醒。放下情緒才能找出衝突的根本原因,避免演變成更嚴重的親密暴力。
 
「一段關係的結束,即是再遇見自己的開始。」于正君呼籲在場學子,有些人擔心無法再找到下一個關心自己的人,但無時無刻,我們都可以當個最愛自己的人。不論情感是否破碎,一顆心始終是完整的,要相信自己足夠堅強,可以熬過情傷。給自己一段感情的真空期,重新回到先前的交友圈,把愛留給自己。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