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07學年度傑出校友系列報導》焦傳金:跨出舒適圈 發掘自我價值

公告單位: 2018-11-06
類別:學術卓越類
系級:海洋資源學系學士班80級
現職:清華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優良事蹟簡述:
長期專注於視覺神經科學研究,為國內動物視覺神經科學研究的權威,2016年發表全球首篇證實烏賊具有「數感」能力的研究,登上知名期刊。創新教學且推動科普知識不遺於力,曾獲國立清華大學3次傑出教學獎,教育部磨課師標竿課程獎。
 
焦傳金畢業於海洋資源學系80級(1991),高中時期即對生物展現興趣,當時海資系招生簡介上說海洋占地球面積70%,海洋研究是很有潛力的學科,加上「潛水課」的吸引,一心想離開台北的焦傳金,選擇中山大學海洋資源學系,「進了大學後才發現潛水課程改到研究所了,在中山反而沒上過潛水課!」他幽默地笑說。
 
當時海資系僅招生五屆,時任系主任方力行年輕有為,研究成果亮麗,為了籌建海洋生物博物館奔波於大學與民間,親力親為的典範深刻地烙印在焦傳金心中。進入學術界後受到海洋生物研究所(現為海洋科學系)莫顯蕎教授的啟蒙,焦傳金大四選修專題研究,在莫教授主辦的第二屆動物行研討會中發表螃蟹行為的論文。研討會從當時不到50人的小型會議開始,擴大到「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現在每年有上千位學者、學生和保育人士參加,是國內同類型會議中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研討會。今年是研討會主辦人之一的焦傳金,見證了台灣20多年來動物行為學術的演進和發展。
 
焦傳金長期專注於視覺神經科學研究,為國內動物視覺神經科學研究的權威,2016年發表全球首篇證實烏賊具有「數感」能力的研究,刊登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報》(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並被國際期刊《Nature》選為精彩報導(Highlight),受到國內外大幅重視。
 
為何以「烏賊」為研究對象?焦傳金在馬里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跟著指導教授研究螳螂蝦(俗稱蝦蛄)的視覺神經系統及行為,博士後研究到哈佛大學,則以兔子為對象進行視網膜基礎科學研究,爾後他便以「動物行為」及「生物醫學」為二大研究領域,專注於視覺神經科學、視網膜神經生物學、動物行為學等研究主題。
 
焦傳金的研究團隊曾發表有關烏賊的變色行為、數感能力等多篇論文,皆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他剖析烏賊的研究表示,烏賊是很聰明的海洋生物,具有複雜的神經系統,並且高度仰賴視覺,更有超強的偽裝術,加上複雜的行為能力,可說是集「行為、視覺、神經科學」於一身的理想研究標的。自2000年在美國海洋生物實驗室從事烏賊的獨立研究以來,18年來以烏賊研究為主,「這的確是我的最愛,也從來沒有放棄對海洋生物研究的熱情和興趣。」
 
焦傳金也提到,海洋生物畢竟是冷門的研究,研究不能只顧自己的興趣,也要對人類有直接的貢獻,因此努力地維持二個研究方向。在生物醫學領域方面,他也長期進行視網膜基礎科學研究,在與交大研究團隊合作人工視網膜的研究中,提供眼科基礎醫學,利用晶片植入,幫助盲人恢復視覺。焦傳金表示,將研究與社會接軌,這種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也正是大學使命與願景的精神所在。
 
焦傳金榮獲清華大學3次傑出教學獎,並以教學獲得特聘教授的最高榮譽,他強調「研究成就個人,教學才是對學生有最直接的影響!」他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剛開始教書時認真備課,上課如同在準備一場重要的演講,也獲得學生的好評與肯定。但也逐漸反思,傳統的單向式教學其實只是教學最基本的一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如何學習的能力,能主動並自主學習才能面對未知的挑戰。
 
近幾年他開始採用不同的創新教學模式,例如,目前錄製了4門磨課師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學生課前先看過線上課程,上課時便可節省重複講述內容的時間,針對學生的疑問與想法,師生直接進行互動式的溝通與討論,激發學生自主與有效學習。
 
今年獲選中山的傑出校友,焦傳金特別感念大學時代,在中山發掘自我的內在與價值觀,深深地影響著他日後的發展。他分享成功的座右銘,想清楚目標,作好時間管理,設定優先順序,堅持到底。鼓勵年輕學弟妹多方探索,跨出舒適圈,找到自己的興趣,並且持之以恆,假以時日無論選擇任何領域,一定會成功。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