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養蝦也AI 中山成立智慧科技水產養殖團隊

發佈日期: 2018-12-05
【資工系/海科系提供】為解決台灣傳統養殖產業面臨的諸多挑戰,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洪慶章與資訊工程學系教授黃英哲跨域攜手成立智慧科技水產養殖團隊,透過高靈敏水下攝影系統、紅外線自動觀測、遠端自動投放飼料APP並導入AI,轉化漁民數十年寶貴養殖經驗,運用科技協助漁民智慧管理。

漁民作業的最大挑戰為混濁的養殖池水質,因蝦隻的成長好壞取決於餵食的飼料數量與時間點,然而混濁的水質讓漁民幾乎無法以肉眼判斷蝦隻的健康情況,容易造成過度餵養蝦群,導致水中殘留過多的殘餌與排泄物,使水質更加惡化。而不良的水質若增生細菌,進而使蝦隻生病,便可能導致全池覆沒。

憂心高齡漁民有時得冒著惡劣天氣熬夜巡邏養殖池的洪慶章與黃英哲成立智慧科技水產養殖團隊,運用洪慶章與台灣海洋中心合作開發的高靈敏度水下攝影系統 (UVS)來錄製全彩即時影像,透過紅外線技術自動化觀測及預警24x7全天候不中斷的蝦隻動態。團隊也開發了可讓漁民遠端操控並透過智慧化軟體自動控制投放飼料、排放汙泥等日常工作的手機APP,有助於保持健康的水質,同時也大幅減少漁民體能負擔與夜間勞動的危險性。

除了影像監控,黃英哲提到,傳統養殖業看天吃飯,難以照著固定規則運行,是養殖業導入自動化管理系統時最大的絆腳石,「但AI卻可以補足缺口」。智慧科技水產養殖團隊分析大量資料,運用強化的監控影像資料來「訓練」機器協助漁民決策投餌時機,並透過機器學習來建立蝦隻成長模型,掌握池裡蝦隻的數量、大小與移動速度。有了這些科技,資深漁民數十年的寶貴經驗得以轉化成可永久傳承的數位資料。

此外,為因應資料數據暴增以及妥善留存問題,團隊也與業界合作,希捷科技亞太區業務副總裁楊曉東認為,團隊有效運用最新科技與大數據解決漁民痛點並增加產收,正是各行業組織如何活用資料和AI技術改善生活、工作的重要典範。

智慧科技水產養殖團隊以減輕當地漁民工作量、降低生產成本及提高營收為目標,使高齡漁村再次繁榮,並使養殖產業更永續。為此,黃英哲也與資工系副教授張雲南、資工系教授鄺獻榮合作,共同開發養殖自動化管理所需之電子、資訊、物聯網等相關技術,也獲得科技部「人工智慧」、「半導體射月」、「智慧農業」以及校內研發處等大型專案支持。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