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影音》討海生活大解密! 中山學生擺攤賣自釣炸魚

公告單位: 2018-12-03

【校園記者盧耕如採訪報導】釣魚、炸魚、海外研究,中山大學學生擺攤推廣海上生活!中山海洋科學院海資、海工及海科三系聯合舉辦「海洋畢業專題成果展」,其中海科系學生自己出海釣魚,再將漁獲搬到現場料理「炸魚」,創意宣傳永續漁法;另有學生分享東沙環礁研究故事,吸引大批高中與國中小學童圍觀聆聽。
 
「其實是一開始想不到要用什麼呈現,想說既然自己會釣魚,不然就來賣魚料理好了!」海科系四年級學生陳繼威笑說,漁獲來源一半是自己和朋友從高雄外海釣回來的,另一半則是透過漁行購入,其共通點是「一支釣」捕漁法。這種方式避開使用底拖網、圍網、刺網等,較能永續海洋生態。他表示,堅持購入一支釣魚獲雖然成本較高,但販售的成效卻比預期要好,「第一天就賣完,後來兩天只能煮魚湯了!」
 
提到自己的興趣釣魚,陳繼威滔滔不絕談論自己所了解的高雄外海魚類生態。他指出,釣到的魚可分為黃鰭鮪、正鰹、巴鰹三類;而來源單純,是因為有中層「人工浮魚礁」,人為投放的浮魚礁由浮體、礁體、繫纜繩與錨物組成,對海洋造成的影響相對小,時間久了,上頭也會附著藻類、聚集浮游生物、小魚小蝦,吸引大魚聚集覓食。陳繼威回憶,原先他到花蓮外海,想以「延繩釣」釣法獲得所需食材,只可惜當時花蓮漁況並不好,只好在回來高雄後至外海釣魚、購入漁獲。
 
同樣對釣魚很有興趣的海科系大四學生洪偉哲,則分享在東沙環礁的研究生活。他以自己協助調查大型洄游魚類洄游路徑為例,「我們會想盡辦法把四、五十公斤的魚拖到船的下方,再做衛星標及組織採樣。」洪偉哲提到,由於環礁地形特殊,不適合大型船隻出入,出海時多靠小型研究船和潛水,當地也有許多過去觸礁的沉船,如今孕育出獨特的生態環境,為當地增添了周圍海域的生物多樣性。
 
海科系碩士班甲組一年級學生陳俞瑋則說,東沙環礁最特別的是「可以看見鯊魚寶寶!」因為擁有全台灣最大片的海草床,提供了較淺的水域讓檸檬鯊幼鯊安全攝食、躲避掠食者。海科系大三學生董珏辰補充,雖然東沙環礁是軍事管制區,上去島上研究並不容易,但只要有明確的研究計畫,學生都有機會透過系上老師寒暑假開設的研究型課程、大專生研究計畫或協助研究室工作的機會,踏上這片淨土。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