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串聯4校研發打國際盃 中山赴斯里蘭卡拚創新

公告單位: 2018-11-27
【研發處提供】國立中山大學申請科技部「海外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中心」計畫,在激烈的競爭之下,全國只核定六案,中山的「臺斯環境變遷海外科研中心」雀屏中選,將與斯里蘭卡的學者專家針對全球暖化議題,研究有關氣候變遷對海洋生物資源及生態系統的影響。中山大學研發長周明奇講座教授與海洋科學院副院長洪慶章特聘教授,日前率研究團隊前往斯里蘭卡,勘查適合於該國設置長期觀測站之地點,同時採集近岸海域及河口植物之樣品,並參訪官方水產養殖機構了解該國對蝦養殖狀況。

臺灣與斯里蘭卡同屬海島型國家,臺灣位於西太平洋之亞熱帶地區,而斯里蘭卡則位於印度洋熱帶地區,兩國皆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與海洋生態系。然而近幾十年來,溫室效應與環境變遷已對海洋造成相當的影響,例如,海水酸化、漁業資源衰減、珊瑚白化、海草床消失等,兩國皆不能倖免。且斯里蘭卡有些港口或海域因長期租借給外國,有關人為開發與氣候變遷事件對其海洋環境影響的資訊尚未建立。

中山大學在氣候變遷、人為開發對海洋自然生態與海岸帶的影響的研究,已有成功的經驗與寶貴成果,例如,受科技部支持的「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以及「台灣海岸變遷與海陸交互作用研究計畫」,獲得國際學界高度重視,更引發斯里蘭卡學界和中山合作的強烈意願。本次合作對象包括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大學(University of Sri Jayewardenepura)、魯胡納大學(University of Ruhuna)及佩拉德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radeniya)。

訪問團一開始與國際處辦理的新南向計畫斯里蘭卡招生參訪團合併,11月19日見證中山鄭英耀校長與魯胡納大學校長Gamini Senanayake簽署研究合作備忘錄,雙方承認「臺斯環境變遷海外科研中心」之成立,將進行短期互訪、雙方共享實驗室,且將致力於五大議題的研究,包括斯里蘭卡沿海地區的營養鹽及碳動力學量測;全球暖化對珊瑚礁、海洋生態系及海草床的影響;以科技進行智慧養蝦;建構斯里蘭卡海嘯預警和沿海污染模型;陸域生態及保育─開發斯里蘭卡具潛力之生化合物及蕈菇等。

到訪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大學時,中山生物科學系系主任江友中教授與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系主任廖志中教授,受邀在其舉辦的「防止天然物與藥物摻假」工作坊中,分別以「評估遺傳多樣性做為保育和永續利用中藥藥用植物資源基礎」,和「從天然產物到藥物開發」介紹研究亮點,獲得與會學者熱烈肯定。兩位教授隨後也在行程中至河口、濕地採集「水椰子」樣本,以進行其物種族群遺傳與天然物特性的分析。

隨後訪問團展開西南沿岸從Hambantota至Chilaw的採樣行程,並參訪斯里蘭卡官方水產養殖發展機構的淡水蝦苗育種中心、疾病檢驗實驗室、野外草蝦養殖場以及獲國際認證之蝦苗繁殖企業(King Aqua Services Pvt. Ltd),深入瞭解斯里蘭卡目前對蝦養殖之技術與狀況,從種蝦疾病篩檢、蝦卵孵化、蝦苗池水溫度、鹽度、酸鹼度的監控等,他們雖有一條龍式的蝦苗繁殖技術,但是,若能引進本校AI智慧養殖技術,可協助其後端對蝦養殖的管理,提升放養密度(從原來一平方公尺40隻增加至100隻),與隨時排除蝦池汙泥及排泄物。而AI水下影像的應用可協助飼料自動餵食及各類疾病的早期觀測,可提升蝦養殖的技術、增進產值與競爭力,這也是雙方成立臺斯科研中心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訪問團在Kalamatiya溼地進行採樣時,巧遇當地漁民以古老之「牽罟」方式捕魚,漁民們不管來者是誰,皆熱情吆喝大家一同幫忙,團員們紛紛捲起褲管加入拉網行列,體驗這自18世紀相傳下來、難得一見的人力永續捕魚法,事後漁民還以白帶魚答謝,讓訪問團留下深刻回憶。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